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,渡江战役之前的三大战役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。人们常用“攻坚看辽沈,战术看淮海,战略看平津”来评价这三场战役的分工与影响。其中,辽沈战役开启了这场系列战斗的序幕,这一战的胜利不仅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,也被视为东北地区的最后一场关键较量。
辽沈战役期间,国民党军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尤为引人关注。此兵团下辖新一军、新六军等多支精锐部队,原本被寄予厚望。廖耀湘所率第九兵团在国民党高层指令的反复变动下陷入了混乱。上级时而命其夺回锦州,时而要求回撤沈阳固守,而廖耀湘本人又主张自营口撤退至华北,三种意见分歧不下,导致行动迟缓。在经历数日犹豫之后,最终决定以主力转向沈阳,部分兵力防守营口,灵活应对局势变化。而东北野战军却没有给对方喘息的机会,主力部队迅速将廖兵团包围,并在黑山大虎山一线部署作战经验丰富的第十纵队,成功阻断了其退路,这便是著名的黑山阻击战。
军事角度来黑山阻击战虽然控制住了廖兵团的主力,但其后方仍旧有逃脱空间。廖耀湘正打算撤向营口,企图从容脱身。然而东北野战军的兵力早已形成合围之势,不愿轻易让敌人突围。电影《大决战》中对此有部分体现:廖兵团试图撤退,和东北野战军独立二师短暂交战后便知难而退。当时,独立二师装备精良,廖耀湘误以为遭遇了东野主力。其逃生意志之强,也不可忽视,没有殊死拼搏决不肯就此放弃。
实际上,电影中对于这一段落的处理略有艺术化,根据战史记载,阻截廖兵团撤退的,不仅有独立二师,还包括东野八纵。以段苏权为司令的八纵,尽管此前损失了牛郎山阵地,却在10月24日到达大虎山以南,及时南下堵截廖兵团。次日清晨,八纵23师在六间房地带与廖兵团先头部队交锋。双方展开激战,廖兵团动用一切重武器,试图强行突破;八纵则坚守阵地,偶尔发起反击,整个战斗从白天持续到深夜。廖耀湘见突围无望,被迫转向沈阳。由此可见,拦截廖兵团逃亡的任务,是由独立二师与八纵协同完成的,而影视作品中仅侧重二师,未及八纵,对于段苏权而言,确实少了一份应有的荣耀。
廖兵团若顺利进入沈阳,沈阳守军的兵力将激增至二十万,令我军的后续行动变得异常艰难。因此,有必要全力阻断其进入沈阳的通道。此时,东野六纵成为扭转局面的关键。司令员黄永胜深知事态严重,带领两个师,经夜以继日行军250公里,最终在沈阳西部厉家窝棚地带追击至廖兵团先头部队。距沈阳仅一步之遥,形势岌岌可危。
六纵赶到后,立即展开阻击。廖兵团看见突破在望,拼死发起中央突破战术,试图打破防线,六纵则不动摇地顶住敌人的多次冲击。此后,廖耀湘调集重炮协同进攻,六纵防守阵地遭遇严重破坏,战士们边战斗边修筑工事,甚至轻伤不下火线。顽强的抵抗终于使我军主力及时赶到,形成合围态势,将廖兵团完全包围,第九兵团最终覆灭。
厉家窝棚阻击战彻底断绝了廖兵团撤离的可能,也间接决定了战局的最终归属。黄永胜指挥的六纵在此役中立下大功。值得强调的是,黑山阻击战只是歼灭廖兵团的局部战斗,除十纵之外,八纵段苏权与六纵黄永胜同样功不可没。战役的全程,是一系列协同作战与坚韧防御的结果,不能只聚焦于某一环节,忽略其他将领和部队的重要的贡献。
文章配图来源网络,旨在追溯并还原历史真实,弘扬正确的历史观,无不良信息引导。
网上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