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,央视《感动中国》的舞台亮起灯光。
庞众望走上台,穿着简单的衬衫西裤,手里捏着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便签。
他才26岁,却已经从河北吴桥一个小山村走到了这里。
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,住的是土坯房,墙都裂了缝。
爸爸有病,整天不说话。妈妈瘫在床上,连翻身都要人帮忙。
更难的是,他出生就有心脏病,医生私下跟姥姥说:“能活下来就不错了。”
可他硬是挺过来了,还活成了别人眼里的“奇迹”。
每天早上五点就得起床,先给妈妈擦身子、喂饭。
然后骑车去学校,路上还不忘顺道去废品站翻垃圾。
塑料瓶、旧报纸,一块钱一斤,他捡得特别认真。
有一次记者跟着拍,发现他总避开同学。
不是怕丢脸,是不想让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妈妈。
他说:“靠自己挣钱不丢人,但不想让她被人同情。”
最惨的时候,家里连米都买不起。
姥姥只好去邻居家借,有人摇头叹气:“这孩子命苦估计没指望了。”
这话被庞众望听见了,晚上坐在妈妈床边,攥着她的手说:
“妈,我一定让你过上好日子。”
这句话,成了他后来拼命读书的动力。
2017年高考,他考了684分,加上清华“自强计划”的加分,总分744,成了沧州理科状元。
去清华报到那天,他背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。
里面装着妈妈连夜缝好的褥子给的最贵重的东西。
进了大学,他没停下来。
别人觉得考上清华就该歇口气了,可他觉得这才刚开始。
为了搞懂一个技术难题,他在实验室泡了两周,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。
饿了啃面包,困了趴在桌上眯一会儿。
熬出来的成果,是他发表在中科院期刊上的多篇论文。
研究方向是高端仪器国产化,关键领域不被卡脖子。
他还牵头申请了三项国家发明专利。
其中一项“小型化精密传感器”,已经用在工厂检测上,打破了国外垄断。
2024年,他在清华的一个论坛上讲了自己的心路。
他说:“我出身农村,知道‘落后就要挨打’不是口号。”
“科技要是攥在别人手里,可能就是人家压我们一头的工具。”
这话火了,网友刷屏:“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!”
那年五月,他回到老家吴桥,当上了文旅形象大使。
他带着镜头拍杂技表演,帮家乡宣传文化。
还组织了一场“寒门学子励志会”,站在台上讲自己的故事。
他说:“我不是要当榜样,只是想告诉那些和我一样的孩子——别认命。”
现在他还是清华博士,正在精密仪器领域深耕。
目标很实在:做出更多能服务国家、改善民生的技术。
从破房子到领奖台,他一步一个脚印。
没人天生强大,他也是跌倒了再爬起来,咬牙撑过来的。
其实我们大多数人,都没经历过他的那种苦。
但谁还没遇到过坎呢?考试砸了、工作被拒、生活一团乱。
想想他蹲在垃圾堆里,还护着书本的样子;
想想他在实验室里熬红的眼睛,还在坚持。
他曾说:“谁还没点难走,笑也是走,不如笑着快点走。”
未来他可能会出现在更多地方——
可能是实验室里的科研员,也可能是家乡的推广人,或者某个孩子的引路人。
但他身上那股劲儿,永远不会变:
在泥里扎根,在风里生长,哪怕脚下全是坑,也要开出花来。
最后:
这个世界上从不缺聪明人,也不缺努力的人。
真正难得的是,那份在绝境里依然不放弃的清醒和温柔。
庞众望的故事让我明白,真正的强大,不是没有眼泪,而是含着眼泪还在往前走。
我们或许改变不了起点,但可以决定怎么走完这一程。
只要心里还有光,哪怕微弱,也能照亮自己,也温暖别人。
网上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