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松喦款《江南春景图》
钱松嵒(1899年9月11日—1985年9月4日),出生于江苏宜兴杨巷镇湖墅村,笔名芑庐主人 ,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家,是“新金陵画派”的领军人物之一,早年研习传统山水画,晚年深入生活,将革命现实主义与传统笔墨融合,开创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山水画风。其主要绘画作品有《红岩》《芙蓉湖上》《锦绣江南鱼米乡》《常熟田》 《江南鱼米丰》 《善卷之春》《渔村饭香》《杏花春雨江南》《江南春景图》等。钱松喦的这幅《江南春景图》创作于1972年,是其“新金陵画派”风格成熟期的典型作品,兼具时代特色与个人艺术语言,是解读20世纪中国画革新的重要实物资料。1972年处于新中国美术创作的“红色经典”时期,画家们以传统技法表现新时代风貌,这幅作品便是钱松喦在这一背景下,对江南春色与时代建设的艺术诠释。
垂柳依依、远山含黛,江水澄澈,展现江南春色的温润雅致;白墙黛瓦的民居、红顶建筑、石拱桥,是江南水乡聚落的典型写照;江面上的帆船、现代化的输电塔,体现了20世纪70年代江南的建设风貌,让传统山水融入时代气息。这些元素通过空间层次的铺陈,构建出“近景浓荫、中景聚落、远景平畴”的三段式构图,既延续了传统山水画的“三远法”,又以写实性的物象组合,传递出鲜明的时代地理特征。以中锋用笔勾勒建筑轮廓、树木枝干,线条挺劲有力,既保持了传统山水画的骨法用笔,又通过对现代建筑结构的精准刻画,体现出写实功底;突破传统山水的“水墨至上”,采用大面积的青绿设色表现春景,柳叶的嫩绿、远山的葱绿、建筑的红顶形成鲜明色彩对比,既强化了春天的蓬勃生机,又以红、绿的视觉冲击突出时代活力;近景树木以浓墨点染,层次丰富,与淡墨晕染的江水、远山形成虚实对比,在色彩主导的画面中,仍保留了传统水墨的韵味。
展开剩余57%此藏品通过江南春色与时代建筑的融合,传递出双重寓意:一方面,江南的柳绿花红、水乡风情是对祖国山河之美的歌颂;另一方面,输电塔、新式建筑等符号,彰显了新时代江南在建设中的蓬勃发展,体现了画家对“旧貌换新颜”的时代变迁的赞美,是“艺术为时代服务”创作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钱松喦将传统青绿山水技法与现代写实观念结合,既避免了传统青绿的程式化,又克服了西画色彩的生硬感,实现了“笔墨当随时代”的突破。这种尝试为传统山水画在新时代的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;作为“新金陵画派”的代表作,它体现了该画派“师法自然、关注时代、笔墨创新”的艺术主张,是研究20世纪中期中国画地域流派发展的关键样本;作品创作于1972年,是特定历史时期新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典型案例,其题材选择、技法运用、符号表达,都为研究当时的美术生态、社会审美提供了鲜活的实物资料。
艺术点评
此藏品以传统水墨为基底,融入明快的设色,绿色调的铺陈营造出清新雅致的田园与水乡景致,笔墨简练却富有意趣,树木、屋舍的勾勒极具概括性,体现出画家对形与神的精妙把握。画面内容充满生活气息与时代特征,既有乡村的质朴宁静,又有水乡的灵动繁荣,电线杆等元素的融入,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记录,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,让作品兼具艺术价值与历史纪实性。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欣赏价值!
以上全部内容为平台主观观点摘录或原创文化广告包装,不代表任何藏品实际价值与真伪鉴定,藏友自行看待与区分。
发布于:安徽省网上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