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外界纷纷猜测普京为何没有支援伊朗时,普京选择直接公开回应:他曾经尝试与伊朗展开合作,但最终未能成功。这番话无意中揭示了俄伊关系中的微妙裂痕。更让人深思的是,普京紧接着对中国军工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——曾被伊朗冷落的俄罗斯武器,如今是否也开始遭遇自己人“挑食”的局面?
根据观察者网的报道,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安全会议上,普京罕见地公开提到,俄罗斯曾提出联合研发新型防空系统,甚至提到了自家引以为傲的S-400防空导弹和反导技术。然而,伊朗对此却表现出冷淡态度,未做出任何积极回应。要知道,这一套组合拳曾让印度和土耳其争先恐后地向俄罗斯购买,伊朗却连个正式的回复都没有给。
这一反常反应令俄方颇感意外——毕竟在几个月前,俄伊两国还签署了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》,并在反恐、金融、能源等多个领域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协议,合作内容密密麻麻,怎么在至关重要的防空领域反倒没能取得进展呢?
深入分析伊朗这一冷淡态度的原因,主要有几个方面。首先,有知情人士透露,伊朗政府内部的亲美派依旧抱有与美国和解的幻想,担心与俄罗斯军工的合作过于紧密会引发更严厉的制裁。因此,他们宁可保持与美国的暧昧关系,也不愿过度依赖俄罗斯。这一“骑墙策略”直接影响了伊朗的军备决策,最终错失了俄方提出的合作机会。
展开剩余76%其次,伊朗或许也对俄罗斯的防空系统技术产生了疑虑。毕竟,从印度使用S-400在印巴冲突中的表现,到伊朗的S-300防空系统在以色列导弹攻击下被轻松击穿,俄式防空系统的实战表现似乎并未达到预期。尽管俄罗斯声称S-400在乌克兰战场上成功击落过苏-25和F-16战机,但当面对隐身战机或高超音速导弹时,其技术短板就暴露无遗。甚至有俄罗斯专家私下承认,S-400对B-2隐形轰炸机的防区外打击能力几乎无能为力。
正是在这种背景下,普京才会选择在此时再次提起俄伊的合作,实际上是在对外界解释,自己并非“袖手旁观”,而是伊朗未能抓住这个机会。同时,普京也在提醒伊朗,国家安全不应该等到危机时刻才开始寻找解决办法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普京突然对中国军工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,显得尤为耐人寻味。据俄卫星通讯社报道,普京向媒体表示,俄罗斯愿意在“所有方向”与中国开展军事技术合作,并特别强调这不仅是单纯的买卖交易,更是涉及深度技术交流。这一表态意味着,俄罗斯之前一直秘而不宣的某些高端技术,现在可以拿出来与中国分享了。然而,问题在于,今天的俄罗斯还能拿出多少中国愿意接手的技术呢?
其中,核潜艇技术或许是俄罗斯能够提供的少数吸引中国的领域。尽管中国的093C型核潜艇已经将噪音降至95分贝,但与美俄的顶尖水平相比,仍有一定差距;此外,俄罗斯的NK-32发动机推力高达25吨,而中国的涡扇-15发动机只有18吨推力,两者在性能上也存在差距。除此之外,俄罗斯所能提供的其他技术大多局限于俄乌战场的实战数据,尽管这些数据能提供美欧武器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表现,但随着中国自主研发体系的日渐成熟,这类情报的价值和边际效益正逐渐下降。
因此,当前的合作似乎变成了一场双方“各取所需”的博弈。俄罗斯急需中国提供电子元器件、无人机以及精确制导技术,以弥补西方制裁下的供应链缺口;而中国则可能借此机会弥补少数技术空白,并通过俄乌战场的实际情况验证自己装备的表现。然而,双方的心态已经悄然发生了逆转:上世纪90年代,中国曾为购买苏-27而陷入困境,而今天,俄罗斯却主动寻求中国的技术支持。
伊朗的遭遇给其他地区国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——在大国博弈中,摇摆不定的政策最终往往会自食其果。同时,俄罗斯向中国寻求技术支持,也暴露出其军工体系在俄乌战争中的巨大消耗。
未来局势的走向,将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:首先,俄罗斯是否愿意拿出“压箱底”的技术,如战略预警系统中的“沃罗涅日”雷达或太空感知网络等,这些技术至今从未对外转让;其次,中国如何平衡与俄罗斯的合作以及自主创新的节奏。如果过度依赖俄式技术,可能会重蹈早年引进苏-27后的“仿制陷阱”覆辙。
有专家指出,如果中俄能够突破传统的军贸模式,在太空感知、高超音速武器等前沿领域深入合作,这将有可能重塑全球防务格局。这种合作能否顺利推进,关键在于两国战略互信的基础以及各自的技术优势。
总体来看,普京提出的军事合作建议并非完全无利可图,只要双方能够在合理条件下开展合作,这种交流势必会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,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战略收益。
发布于:天津市网上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