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这几年美国在地缘政治方面折腾得挺厉害,啥中东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呀,跟亚太的拉锯战呀,感觉就像是在火上浇油似的,美媒最近还不藏着掖着,直言不讳地说,美国把战略重心往中国那边移,表面上看挺猛的,其实里面透着点无奈。不是说美国没有实力,而是中东的问题太复杂,资源被死死套住,哪还能有闲工夫去跟那个经济和军事实力都不断上升的对手硬碰硬。2022年,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里就明确点名中国是头号挑战,可两年时间过去了,落实起来走走停停,2025年的印太战略还升级了,可红海那边的胡塞武装依旧闹腾,美军舰队天天巡逻护航,花费就像流水似的。这不就很典型地表现出,顾头不顾尾的状态么?像《外交事务》或者布鲁金斯研究所的分析都戳中了重点:他们这次转向,不是主动出击,而是被逼到墙角的不得已之举。
说实在的,中东这块地儿,美国早就开始走下坡路了。从90年代海湾战争打赢,握着油路的筹码,盟友们还都挺配合。可转眼到了2003年,伊拉克战争一发,他们花了上万亿美元进去,结果找没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,国内反对声音震天,基地组织和ISIS像打了鸡血一样崛起。到了2011年,叙利亚内战爆发,美方还给反对派送武器,可打了十年也没个明白。最近2023年10月,哈马斯攻击以色列这一事儿,把加沙的局势一下子推到火山口,美国也跟着卷入,国会批准了140亿美元的军援,航母奔赴东地中海威慑,国际社会都看得清清楚楚。可是,截止2025年9月,加沙的死伤早已超六万,流离失所的居民高达170万,联合国的停火呼吁被美国一票否决,一时间,全世界都骂声不断。这政策怎么看都不像是领导者该干的事情,简直就是在火中取栗,越烧越旺,越陷越深。
说起红海这块儿,真是越斗越深,像个无底洞似的。到2023年10月19日,胡塞武装开始用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以色列相关的船只,结果红海航道立马乱套了。到了2024年1月12日,美英联手对也门目标展开空袭,B-2轰炸机从迭戈加西亚起飞,炸了胡塞的仓库和雷达站。可胡塞一点也不沉寂,1月30日他们的导弹差点击中美国驱逐舰“拉贝”号,碎片擦过甲板。2025年上半年,这种袭击还在不停,3月无人机群瞄准美国油轮,摇晃的船体和满海的油污让人头大。美军反应激烈,派F-35战斗机从卡塔尔基地出动,锁定胡塞的隧道,一通操作后扔炸弹,巨大的爆炸和升腾的烟雾不断冒出。结果怎么样?胡塞又在山区藏身、重组,不出几天就搞出新一轮的袭击。护航任务几乎每天得花几百万美元,商船改走好望角,全球供应链一片瘫痪,通货膨胀像火箭一样蹿升。华盛顿研究所的报告也指出,这一轮行动没能彻底解决威胁,反倒让美国在中东的信誉大受打击。
这些中东的乱局可不是孤立存在的。从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开始,加沙战事就没停过,以色列在十月二十七日展开地面入侵,美方情报不断支撑,可直到2025年九月,拉法地区的局势依旧胶着,援助通道被封死,卡车队排满边境。胡塞的心思很明了,就是支持巴勒斯坦,顺便搅合一下美国的势力。国际危机组织的分析指出,2025年三月美胡塞短暂停火后,红海又掀波澜,拜登的政策摇摆不定,五月由阿曼牵线签了休战协议,但转眼又破裂了。拜登政府在2022年二月宣布不再支持沙特在也门的攻势,可实际上,军援一点都没停。结果是,伊朗在后台操控的胡塞越来越嚣张,让美国疲于应付。BBC、CFR等媒体报道都说,这不光是军事上的消耗,更伤了盟友们的心。一边是以色列不听劝,沙特也拉开了距离,阿拉伯国家早就看穿了套路,不再全凭美国的牌面了。
正当中东火药味愈演愈烈,美国还得挺身应对中国的问题。早在奥巴马2011年就喊出“转向亚洲”的口号,重点是打出印太战略,旨在应对中国的崛起,拉拢盟友一同筑起防线。可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执行中总遇阻。到拜登2021年上台,重新推动这事,到了2024年推出了升级版的印太经济框架,在夏威夷签署了备忘录,日澳菲都点头响应,可真正落实起来就没那么顺当。南海巡航也更常见了,“本福德号”驱逐舰6月穿越台湾海峡,结果中国海警紧跟着,广播警告不断。2025年2月26日,中国在台海搞演习,59架军机、9艘舰艇同时出动,而同期,美国在南海的舰队动不了,缩水不少。兰德公司报告指出,印太地区政治局势摇摆不定,军事风险和经济潜力夹杂,想要把这个地区主导权握在手里,就得砸钱,可国会的财政预算显示,2025财年的国防开支达到了8498亿美元,要维护全球800多个基地,并储存了3748枚核弹头,这硬件再牛,拖到中东一大把,亚太地区的投资就只能打个折扣。
中国这边呢,低调但做事扎实。2024年7月23日,北京主持了巴勒斯坦派系的和解,十四个团体签署了北京宣言,提出了三步走:停火、重建、两国谈判。虽说这事儿还没马上全部落实,但阿拉伯国家挺认可的,埃及外长来华时还专门提了一下。贸易方面,2022年中国和中东的贸易额达到了5070亿美元,到了2024年,沙特的高铁、阿联酋的港口这些都成了“一带一路”的标志性项目。2025年2月,中国从中东的进口额达2780亿美元,出口2290亿美元,能源管道的安全稳得很。在军事方面,2025年3月12日,中伊俄阿曼湾举行联合演习,“乌鲁木齐”号驱逐舰领队,模拟反海盗行动。布鲁金斯学会预测,2025到2028年期间,中国在中东的策略会越走越稳,绝对不会直接动用军事力量插手,但会通过经济外交不断扩大影响力。相比之下,中国不怎么玩硬碰硬,更多是靠渗透、逐步蚕食,这让美国那套靠军舰和制裁的做法,变得越来越难用。
布热津斯基这老头儿,早些年就警示过这些事。1928年出生,哈佛读书博士,曾在1977到1981年担任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,还推动过对阿富汗的反苏援助计划。1997年他写的《大棋局》里,画出了欧亚的地图,强调美国得掌握关键轴心地点,千万别在中东外围陷得太深,否则对付崛起的大国就吃力了。2016年,他还发表文章说,美国的霸权时代快到头了,得重组一下全球架构,别太自信了。2017年5月26日他去世前,还在采访中摇头叹气,说美国连自己都管不好,迟早会出乱子。CSIS和E-IR的分析都认为,他的观点至今依然挺准:中东那烂泥潭耗光了不少精力,而中国不玩你那冷战的套路,靠经济和军事一步步来发展,美国还在用老招数,效果自然就差远了。
盟友这块儿确实挺麻烦的。2025年北约峰会,大家一致同意把防务支出从GDP的3.5%提高到5%,其中硬防务占1.5%,剩下的1.5%算入广义防务,不过西班牙例外,欧洲对美国这个“老大哥”的靠谱程度表示有些疑问。日本首相石破茂在2024年10月的国会发言中也提到,乌克兰可能变成东亚的未来方向,军事演习模型摆满了一地,但实际还是在观望。菲律宾的马科斯在2024年9月再次强调联盟,但另一方面又强调自主,不想变成棋子。澳大利亚和韩国也为特朗普上台后带来的变化抱怨,2025年4月2日还提高了10%的关税,盟友们都得掏更多的钱来搞防务。查塔姆研究所指出,印太的盟友几乎没选择,只能凑合着用,美国的信誉也受到了伤害,在2025年的香格里拉对话时,代表们交换文件时眼神都很复杂。刺激森中心的报告更是一针见血,直指美国在中东承诺的问题,让亚太盟友都感到不安,谁知道下一次轮到谁来背锅。
国内局势也挺乱哩。2024年的大选,特朗普赢了, republicans占据了国会,但移民、通胀、示威声不断,马斯克还在X上批评政府开支。红海那边护航导弹要价百万一发,胡塞的无人机几百刀就搞定,性价比差距大得很。五角大楼战情室的损耗清单,一目了然。2025年上半年,加沙那边还在打,胡塞不断搞事,援助法案在国会争论不休,议员们还因为文件互扔,闹得不得了。亚太方面,中国经济稳步增长,军事演习炫肌肉,美国的巡航导弹照旧缩减。CFR的全球冲突追踪显示,自从2022年拜登暂停对沙特的支持后,沙特想抽身而退,但胡塞在红海闹腾,所有努力都泡汤了。
这战略转变这么绝望,原因很简单:美国装备虽然强大,全球的军事基地和核武也堪称顶尖,但软件方面嘛,就跟不上节奏。多极化的世界,冷战思维早就过时了。中国不再跟你硬碰硬打军事,而是通过贸易和外交慢慢渗透弥补。美国在中东的盟友们也不靠谱,亚太的关系网松散得很,一拉扯就散架。2025年7月Breaking Defense的一篇文章提到,别只盯着亚洲,还得看整个欧亚大陆,可现实是中东的漏洞没堵住,哪还能顾得上其他的?Carnegie的报告分析美中军力对比,短期来看美国占优,但长远就是一场消耗战,谁还能扛得住?中国一步步走,策略明确,美国耗到东奔西跑,也露出点疲态。
现在呢,全球南方国家对美国的信任已经跌到谷底,中东和欧洲那些老盟友都在嘀咕,日本的石破茂也在留后路,菲律宾嘛,明显不打算卷入大国博弈。印太战略喊得挺响,可实际落实起来就挺难。中国的崛起,这个大势所趋,经济总量和军事实力都在上升,话语权也逐步登上了舞台。美国若不盯紧点,是不行的,但要真正收拾中国,没有那么容易,基本成了空谈。美媒觉得挺有意思,这倒是试着转向中国,但嘛,带着那股无力感。中东一锅烂摊子也不怎么要理会,国内的乱七八糟也不够明晰,再加上只会喊口号,挥舞拳头,谁信呢?
未来的日子里,中东局势还得消耗美国不少精力,加沙的战事还没完,胡塞的骚扰也没掉头,国会里闹得人心惶惶,搞政策都挺难。亚太那边,中国稳扎稳打,但美国盟友多半心里没底,关税一升,市场就起伏,老百姓都觉得疼。布热津斯基的预言基本应了,骄傲自满,原来就是帝国的起点。美国现在这模样,无疑也是最好的佐证。说到底,这次转变不是终点,而是新起点,但那种绝望的感觉太浓了,得赶紧调节,不然,真就要被拖垮了。
网上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